您的位置:首页 - 学生活动 - 温心小屋
开学不心慌,心理妙方来帮忙
本信息由 于 2025-09-02 发布 共 次访问

眼瞅着假期分分钟结束,千万种思绪涌上心头——还没玩够、不想起床、狂补作业、新学期焦虑……是不是很熟悉?别担心,悦越为你开出“心理妙方”,帮你和家人顺利过渡,开学不慌。
心理妙方(家长篇)
妙方一:收心过渡,循序渐进
大多数人从放松状态切换到学习状态,都需要一个适应时间,孩子更是如此,因此家长需要理解“缓冲期”是正常存在的,同时协助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收心过渡。
小建议:
开学前,逐步把睡觉时间提前,每天 15–20分钟;
早餐尽量规律化,比如固定吃鸡蛋+牛奶,帮身体建立“开学节奏”;
可以用日历/打卡表记录孩子的作息调整情况,视觉化效果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。
妙方二:情绪共情,减少对抗
研究表明,情绪验证能降低逆反心理。先理解孩子的抱怨,再引导他们说出期待,比“打压情绪”更能让关系顺畅。
小建议:
当孩子说“好烦,不想上学”时,不要立刻说“别抱怨”,先回一句“嗯,我能理解你有点舍不得假期”;
接着再引导:“要不要和我说说你最期待开学的什么事?”试着把话题从负面情绪转向积极期待,降低孩子的焦虑感受。
妙方三:小步目标,增强信心
自我效能感理论提示,小目标的完成感更能激发动力。因为大目标容易压垮孩子,而小目标更能带来“我可以做到”的体验。
小建议:
在与孩子讨论新学期目标时,与其说“新学期一定要进前十”,不如说“这周我们先坚持每天写完作业”;
制作一个“小目标清单”,每完成一项就用记号或贴纸进行标记;
一周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,让孩子看到自己“做到了”的证据。
妙方四:陪伴支持,胜过监督
安全型依恋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。家长的陪伴比指令更有力量。
 小建议:
开学前一起整理书桌或书包,让孩子有“仪式感”;
家长可以在旁边陪着看书、写字,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作业;
如果孩子学习时分心,先别批评,可以温和提醒:“要不要休息 5 分钟,我们再继续?”
心理妙方(学生篇)
妙方一:规律作息,稳定情绪
科学研究发现,睡眠不足会放大焦虑,而固定的作息能让心情更平稳。
小建议:
开学过渡期,试着睡前30分钟关闭电子设备(手机、平板);
可以做5次深呼吸或写下三件今天开心的小事,降低大脑兴奋度;
最好在固定时间上床(比如 10 点),帮助大脑逐渐形成睡眠“生物钟”。
妙方二:快乐打包,随身携带
积极心理学认为,积极体验能提升适应力。试着收集假期的好心情,把愉快能量带去学校,和老师同学分享彼此的假期趣事,让自己逐步适应开学节奏。
小建议:
在笔袋里放一张小卡片,写下假期里的一件最开心的事;
开学初感到紧张时,可以偷偷看一下这张卡片,提醒自己“我也有很棒的时刻”;
可以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有趣经历或见闻,分享快乐的同时拉近彼此关系。
妙方三:角色重塑,点亮自我
在自我同一性理论中,积极的身份标签能改变行为习惯,引导自己在新学期变得更主动。
小建议:
给自己设计一个“小角色名”,比如“积极发言的我”;
每天尝试做一件和这个角色匹配的小事,比如回答一次问题。在逐步的积极塑造中建立对自我多生活的更多掌控。
妙方四: 接纳紧张,转化能量
开学前后出现的紧张、担心是一种情境性焦虑,是正常出现的情绪,在一定程度上,它可以转化为提升专注力的练习。
小建议:
当你心跳加快、手心出汗时,告诉自己:“这是身体在帮我集中注意力”;
试试“5-4-3-2-1感官法”,把焦虑拉回到当下:看到 5 样东西、触摸 4 样东西、听到 3 种声音、闻到 2 种味道、感觉 1 个身体感受。

悦越的叮咛——
开学意味着一段新旅程的开始,
希望家长成为理解者和陪伴者,多耐心、少催促;
祝愿孩子成为调试者和探索者,多尝试、慢适应;
让我们共同携手,让新学期成为成长的好时光。

Tips:
全国心理援助热线:12356 (24小时)
上海市心理热线:962525 (24小时)
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:021-12355  周一至周日9:00-21:00(法定节假日除外)
普陀区馨苑心理热线:400-920-9087(24小时)